經濟學裡有個概念叫邊際,什麼是邊際,舉幾個例子說明,例如,多賣出一件商品能多收到的錢,就是邊際收入;例如,多生產一個產品,需要多投入的成本,就是邊際成本;例如,多吃一塊披薩,能帶來的滿足感,就是邊際效用。一般來說,邊際效用是呈遞減狀態的,也就是說吃第一塊披薩能帶給你的滿足感,吃第二塊時可能還能維持帶給你相同的滿足感,但是到了吃第三塊,吃第四塊,甚至到了第五塊的時候,很可能已經咽不下去了,這個時候,披薩能帶給你的滿足感已經很低了,甚至是零了。這種從很高的滿足感到很低的狀態,就是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。經濟學只關心邊際,而不關心平均值和總量。經濟學關心的是你吃到第幾塊披薩的時候效用遞減的情況,而不關心你一次平均能吃幾塊披薩,一共能吃多少塊披薩。因為經濟學原理,當邊際收益=邊際成本的時候,總收益能達到最大化。

另外,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,需求曲線是一條永遠向下的負斜率曲線,負斜率曲線代表什麼意思呢?價格越高,需求量越小,價格越低,需求量越高。所以,假設其他條件不變,台積電的股價越高,買的人會減少,成交量就會降低,反之,股價越低,買的人變多,成交量就會高。但是,為什麼有時候股價越漲,反而買的人越多呢?那是因為需求曲線已經發生了變化,已經不是原來的那條曲線了。那什麼原因會造成曲線的變化呢?那可能是例如取得大訂單,或新技術的突破等利好股價的因素發生;相反,如果發生跳票、生產良率不佳等不利股價因素,就會形成股價下跌,越跌越沒人買,可能還會被瘋狂拋售的情況,這也會發生需求改變,已經不是原來的需求曲線。

股市裡均線就是平均值的概念。技術面投資者常用5日線、10線、30線、半年線、年線等的變化來判斷決定買賣的時間點,按照過去一段時間交易的均價做為買入或賣出的決策依據,這是一種好的投資策略嗎?經濟學上所謂的剩餘就是個人估值與實際付出代價的差異,舉個例子,如果我對台積電的股票估值是一股200元,但是現在市場上我用100元就能買到了一股,這時候就產生了經濟學上剩餘的概念,也就是剩餘100(可能是消費者剩餘、生產者剩餘、或交易剩餘,此處僅簡稱剩餘),也就是說剩餘越大,我買進的意願就越高,因為將來能獲利的機會就越高。但是股價也是供需共同決定的結果,如果市場上大家都出價200元買進,那股價自然就會到200元,甚至更高,當大家覺得不值這個價,而只願意出價50元時,那股價就會下跌。市場上當然隨時充滿者看好與看壞的人,看好的人就會買進,看壞的人就會出售他手上的持股。所以買股票最好還是自己研究,然後給出自己的估值,然後看看目前市價在哪裡,再來決定買進、賣出的策略。參考以往交易的平均線,用來瞭解過去公司的表現和股價相對應的關係,做為研究的一部分,是可以的。但純脆只是看看線圖就買賣股票,和賭博其實沒什麼兩樣,因為下一刻是漲、是跌其實是隨機的,沒人能說的准的,就連過去的線圖也是不行的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投資有風險 讀書心得
    全站熱搜

    簑笠翁嗡嗡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